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

旅行:古都隨筆 之食

跟朋友談起去古都的blog文,說我關於食寫得不夠。也是,一場旅途怎可少了口福?好吧,就增補一集吧,只講食。


鐘樓後面就是老店林立的回民區,在樓頂上隱約可以看見燕子盤旋。

計劃去古都的時候,曾提醒自己要重看一次已故台灣歷史學者逯耀東教授的食記《寒夜客來》,因為書中就講了一段古都。可是一陣工作忙碌之後,忘看了。出發到機場的时候,其實連旅遊資料也沒有準備,全靠廿多年前的記憶,走完了旅途。

回到香港家中,看見書架上的《寒夜客來》,才醒起看書這回事。也好,就看看我和逯教授分別吃到了什麼,算是一次不同時空的食之對話吧。可是一開篇,我們就有點南轅北轍。從地理上來講,他是從鐘樓往南門走,我們則是到了鐘樓之後往東門走。結果他大書特書的老童家臘羊肉、甑糕一概沒有遇上。




糊辣湯和蔥油餅,是一款考驗腸胃承受力的早餐,留意湯面上的一層辣椒粉。



回民青年在煎餅,而且不時用力搖晃石油氣罐,想火力猛一點。我很想提醒他,這玩意一旦爆炸……

一張金黃的餅子在旋轉中出爐了。

不過逯教授講到第二天清晨吃早點的經歷,我卻一下子樂了。他說自己走到鼓樓北面:「到了那巷子口,我突然眼前一亮,怎麼有這麼多賣早點的,有丸子糊辣湯、煎涼粉…我在大陸走過不少城市,從未見過這麼多種類的早點小吃…」


哈,這肯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回民街﹗ 的確是這樣,恐怕沒有多少城市能像這兒有這麼多早餐的選擇。不過糊辣湯我們不是在回民街,而是在東大街住宿的酒店後面吃的。話說到古都的當晚,我們決定放棄五星級酒店次日的免費自助早餐,問前台女經理,酒店附近有什麼地道的早點? 她指指大門方向說:「出了門右邊第一條小巷,有一家店賣糊辣和蔥油餅,不過您得六點鐘去,晚了要排隊。」



回民街的煎涼粉,也是回看了逯教授的書,才想起它的名字。


高山小土豆,先油炸,再用香料起鍋。土豆源自美洲,因此不可能是回民的傳統食物。


單看這如草船借箭般的竹簽,就能想像回民街一個晚上要賣出多少烤肉。

我一聽有點愣住了,第一,吃早餐還要排隊啊? 第二,六點,恐怕我這個夜貓不會起得了這張床啊。不過第二天清晨居然真的起來了,出了酒店一轉彎就到,有一排很簡陋的小店,都是本地居民上班前吃早餐的平民地方,正合我意。賣糊辣的店外一位回民青年正在煎蔥油餅,三數分鐘就煎好一大張,顧客絡繹不絕,他煎了一張又一張。

這裡每人吃的都是一碗糊辣湯加一份蔥油餅。湯裡面有類似叉燒的肉粒、金針菜、木耳和豆腐皮,上面灑了一層辣椒粉。在清晨六時許邊吃著這碗又酸又辣的湯,感到肚子裡面即將上演一場抗爭。而那份蔥油餅,也是份量多得好像沒有辦法吃得完。

結果不消一會兒,我們都敗下陣來,火速撤回酒店 ,正巧大堂的自助早餐開了,當下闖進去一氣喝了兩杯咖啡,才把肚裡的局勢穩定下來。好在觀光車九點半才到,我們有足夠時間繼續「維穩」,不至於影嚮了行程。


關於糊辣湯,逯教授如是寫道,他吃的時候,也是一碗湯一份餅,他一邊吃,妻子一邊說:「肚子,注意你的肚子,細水長流啊。」可見這碗湯,不是人人的肚子能夠消受得了。不過若是在大西北嚴冬的早晨,這碗湯和金黃香脆的蔥油餅,肯定能為掙扎著起床去上班的人們帶來足夠的暖意。


褲袋麵,是逯教授書中沒提的。用關中老碗裝盛,一端上來侍應就催促,趕快拌,不然就粘一塊了。

逯教授大書特書的另一樣古都特色,是羊肉泡饃,這回我們沒有吃。說起來也巧,廿多年前我和當年的女友,現在的妻子來古都,也是和一對台灣歷史教授夫婦結伴同行,一道去看的兵馬俑、華清池。那位顧教授和妻子當年已是六、七十之人,而我們只是廿歲出頭,兩老兩少,也許女友也是學歷史的,居然一路上甚是投緣。我們當年在城牆上散步之後,就是在鐘樓後的著名老店,由顧教授在古都的朋友作陪,嚐的羊肉泡饃。


顧教授和逯教授一樣,不僅都是教歷史,而且對吃很有研究。我們當時圍坐桌邊,由他介紹應該怎樣泡饃。我們慢條斯理掰了一陣饃,一名中年男侍應穿著褪色的白色廚師制服,把一大鍋熱騰騰的羊肉湯端上來,眾人抱著百聞不如一吃的心態,邊吃邊談歷史。


此情此景彷若隔世。當年鐘樓周遭的舊樓均已拆除,所幸老字號還在,都搬進了高樓大廈。在離開古都前的最後一個晚餐,我們最終還是沒有去羊肉泡饃店。因為兒子較喜歡餃子,我們去了旁邊的長發德老店吃餃子宴。




做得像小鴨般的蒸餃,每人一個。





吃到最後還有一大鍋雞湯,用長發德的專用銅鍋送上。

餃子宴是套餐,四個涼菜兩個熱菜打頭陣,接下來就是各種款式不同的蒸餃,外型有青蛙、小鴨、核桃,每人每款只能吃一、兩個。旁邊有女侍專門講解,千叮萬囑我們不要戀戰,後面還有,而且不要放醬醋,免得蓋住了餃子的各種味道。行將飽和之際,還端上來一大鍋蘑菇雞湯,眾人圍鍋而坐,真有望洋興嘆之感。

餃子宴是逯教授書中沒有提過的,另一樣他沒有提過的,就是酒店的自助早餐。我們住的店主要是接外國遊客,因此早餐桌上咖啡、麵包、salami、焗豆、香腸俱全。中式的則有白粥、拉麵、炒麵飯。一旦腸胃失控了,總可以在此找到正氣之物。


我想,下次來,還住這家。每天用自助早餐和咖啡打底,再進城裡。不去華山、兵馬俑,專去碑林,和大街小巷,吃個透。




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

古都隨筆 之四

從香港機場起飛的時候,離開的是一座紛亂的城市,前往一座被稱為「廢都」的昔日都城。回來,這個城市當然是紛亂依舊,而我對古都的描述,居然寫了四集。


一群鴿子在書院門上空飛過,白雲之下是燥熱的焚風。

我跟古都,其實有一點點的淵源,因為我的母親是在此出世。當時正值抗戰,我的外公帶著部隊在附近布防,阻止日軍渡過黃河。上次從古都回來,外婆仍在世,跟我講了很多他們以前在古都的趣事。說起來也有點怪,雖然是置身於戰爭,但卻是他們最快樂的時光。


在遠處拍攝的同時,不僅自問,有一天在香港退休,能有這樣的閒情嗎?

當然,那畢竟是戰爭。外公的部隊後來攻擊日軍堡壘全軍覆沒,他僥倖活下來。抗戰勝利之後他們舉家回了南京城。



在大雁塔的頂層,眼前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。

在今天這個紛亂的城市,我建議那些打算左右我們未來走向,那些每天向我們灌輸各種理念的人們自問一下,你的歷史觀念是什麼?你有嗎?

對於我來說,歷史是一頭喜怒無常的怪獸,它興的時候,你可以安居樂業,口若懸河﹔ 可是它變臉的時候,卻頓然生靈塗炭,哀鴻遍野。不知道有誰可以告訴我們,是什麼主宰著歷史?如果沒有這種理解,我們的政治能算是成熟的嗎?


暴秦的士兵面露祥和的微笑,最能說明歷史的反覆無常。

而我更傾向於對米蘭‧昆德拉筆下的那種政治「媚俗」敬而遠之。這不是怕事,也不是清高,而是懂得天高地厚,人在往事前面需有一種謙卑。因此這次拍的照片,也可以說是在六十分之一秒,或是一百廿五分之一秒間,找尋的平常心吧。


華清池夜間的「長恨歌」大型歌舞表演,與附近的古代兵馬俑遙相呼應。

我想,我現在生活的城市,也許就是缺了點平常心。這次古都之旅,就寫到這裡了。




古都隨筆 之三

8 華山


去華山的路上開始下雨,本來燥熱的天空被烏雲籠罩。沿途我一直拿著手機,拍攝山巔之上的雲層。它們的旋轉和萬變,猶如梵谷的畫。





上次來,因為時間緊逼,華山是唯一沒有去的地方。那時候如果要上頂峰,只能一步一步的爬,需要四天時間。現在有了纜車,只要十八分鐘,就能登上絕頂的西峰。



隨著一陣加速,纜車衝出山洞,凌空在萬丈深谷之上。這是「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」的境地。雖說是奧地利承建的,但亦不僅會問,維修工作還好吧?






抵達的時候,同樣是一陣快速攀升,鑽進一個人工開闢的大山洞裡。我知道所有人都鬆了口氣,安全了。








 這就是西峰,無論多大歲數,現在都可以一天來回。不過我想我不會再來了,不喜歡人多的地方。



9  清真大寺


本來是沒有安排時間來此處的,可是在回教街閒逛的時候,就誤打誤闖的走到了寺門口。廿多年前來大、小雁塔和清真大寺,到處都有一種殘舊和衰敗的感覺,正像那本小說之名---《廢都》。可是亦正因為如此,讓人慨嘆唐代的建築,可以留存至今是多麼難得。









這天雖已是傍晚,但卻陸續有老者走進寺內,似乎要在此聚餐。我突然想起,今天恐怕是開齋節。大雁塔現已翻修一新,甚至可以爬上塔頂。不過清真大寺倒是沒有變,而且還是由回民使用著。








大寺是唐皇室出資興建,採用中土建築風格。在庭院的木亭上,書有「包羅宇宙」四字,多麼有遠見的警語。一群年輕的美國遊客正在寺內和回民聊天、合照。任何族群、宗教都是有可能和平共處的吧?


10 碑林




這是我很想來的地方,有王羲之、米芾、顏真卿的碑文。因為太多,只能重重疊疊的砌在牆上。





在這裡拓碑的年輕工作人員,一邊工作一邊露出寫意的笑容,而且還不忘對每位小朋友說:「下次再來啊﹗」是兩千年累積的文化令人溫文儒雅嗎?我望著墨色碑文中自己的身影,很喜歡此處,再老些,可以常來,不是呆上兩小時,而是天天來。


11 城牆


上了城牆,下午就要乘飛機離開了。走到牆邊,一個小女孩正在擺賣「小人書」,都是原版的啊。此地氣候乾燥,才能保存得這麼好吧?我買了一本《岳飛傳》、一本《空城計》,八元一本。我問有《丁丁歷險記》嗎?小女孩露出困惑的表情:「是什麼?」





今天只要付了門票,不用五秒就可以跑上城樓。可是這座城曾是戰爭上演的地方,曾經箭如雨下,城牆下死人無數,攻破它要用累月的時間,進去了,就是燒殺搶掠。這座城就是這樣衰亡的。不過在城牆上目睹周遭的現代建築,很難講歷史了。兒子指指正午的烈日說:「走吧,我想去下面的公園玩。」啊,是的,歷史並不是每個人都介意的。走吧,讓這個旅途結束吧。

古都隨筆 之二

4 窄巷小館



過了書院門,走進一條小巷。天就快黑,路邊有一家小咖啡館,進去坐下,是一家新派小館,只有幾張桌子,賣咖啡、水餃、炸醬麵、火鍋。上次來,好像沒有見過咖啡館,水餃則是簡單直接的三元一大碗。現在是精緻多了。也許,中國人本來就已經很精緻,即使失落了,要找回來也不是太難的一件事吧?



點了一盤素菜餃,一盤什錦餃,個子小小的,麵皮搓得很好,餡料不多,剛好。而且還是有古都遺風,價錢不貴,卻是很大的一盤。




很好吃的餃子,但我要留點肚子去回民街。一邊吃一邊看著年輕的店主在清理廚房,感覺像是在自己家裡面,日子過得不錯啊。而且播著Lisa Ono的美國民謠,我來古都的前一個晚上,也是在播這張碟子。從南到北,沒什麼不一樣了。




5 回民街


這次來,最想再去一次的地方,是回民街。當然,也是不一樣了。上次來,只是一條簡陋的柏油路,回民小販們拉著三輪車來,在路邊擺幾張桌子。我們入夜後坐在街邊,就著昏暗的燈光,吃著簡單的炒粉皮、炒青菜、加一碗雞蛋蕃茄湯。那還是物質缺乏的年代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反而是那帶油煙味的乾燥晚風。




這一次,找不到那條簡陋的小街了。我相信,現在走過的這條燈光通明,萬人空巷的鬧市,就是當年那條街吧?街上賣著各式各樣的特色小吃,我盡情的吃了,但沒有吃出過去的味道。




6 華清池


不打算一定要來,不過還是來了。當年在大門口買了幾個蟠桃。此地雖不產荔枝,但卻盛產桃子,又大又甜。








華清池倒像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,只是不記得當年是否有這座貴妃像。似乎成了到此一遊的拍照熱點,可是我覺得……



7 兵馬俑


這次來,是帶升讀五年級的兒子來實地體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。畢竟,當你置身於秦俑的浩蕩陣容中,是不需要教科書,就能對歷史有所感悟的。



兵馬俑博物館同樣是擴大了,門前立著這座巨大的秦始皇像,可以說是和楊貴妃像遙遙相對。然而只有走進一號館,我們才真正開始和歷史對話。







有趣的是,上次來我好像一張照片也沒照。究竟是什麼原因,記不起來了。也許就是想放下相機,專心參觀?這次,突然意識到另一件趣事:這支遠古的威嚴軍隊,每一名將士都是面露祥和的笑容,難以把他們和坑殺四十萬趙軍的那支殘暴軍隊聯想在一起。也許,他們正在接受秦皇的檢閱,而露出這般笑容吧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他們就這樣站在你的面前,面露微笑,似乎是在對你說:「是的,趙兵是我們坑的,這就是歷史。」我看見兒子繞著土坑瘋跑了幾圈,然後失去蹤影。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渾身濕透。「爸爸,外面的噴水池真好玩﹗」他說道。此時我看著笑容可掬的秦兵秦將們,他們突然變得像是兒子的褓姆了。

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

古都隨筆 之一

1 直航機




對於一個城市的感受,應該是從旅途開始的吧。廿多年前,我們乘坐了兩天兩夜的火車,在凌晨到達這個城市。那時候,我真確的感受到,這是個遙遠而獨特的城市。這一次,卻是乘坐直航機,不用三個小時就步出了機場。我感到自己和置身於深圳、廣州的機場沒有分別,一樣的設計,似乎不用認路,就能找到機場巴士站。我深信這個城市的空氣仍舊是那般燥熱,然而在冷氣玻璃房中,沒有辦法體會到這種有別於南方的氣候。



2 鐘樓




上次來,我們背著背囊,從火車站步行一陣,在五一招待所訂了房間,趁著天未亮,登上鐘樓等日出。紅日升起的時候,一群燕子在古城上空掠過。一切不復存在了,鐘樓已經被豪華建築包圍,在這裡可以找到muji、starbucks、uniqlo,但再也沒有了古城的氣息。





直至夜幕降臨,鼓樓亮起燈光,忽然看見一大群燕子在樓頂上空盤旋。晚餐的時候和本地朋友談起這群燕子,朋友說:「牠們曾經消失了很久,這幾年才飛回來的。」幸虧牠們飛回來,讓人在今天和舊日之間,仍有一絲活的記憶。




 3  書院門


順著鐘樓往城外走,還沒到碑林,一頭闖進了書院門。門口立了幾根栓馬柱,就是古人用來繫馬的石柱。柱頂上一座胡人頭像,那來自內心的快活樣子,在現代人的臉上是難以見到了。是怎樣的石匠懂得雕塑這樣的臉?



廿多年前遊經此地,正好遇上一批國畫系學生在辦畢業畫展,當時僅用幾十元人民幣就買了兩幅當手信送給朋友。當年的畢業生現在已經是名畫家了吧?現在這裡隨處仍有字畫,一張素描、一幅拓印,處處滲出古都的文化底氣。




只是,我想不會再有昔日的那種樸實了。正如我在計程車上和司機談起舊事,他瞪大眼睛說:「那都多少年前了﹗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