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

電影:Children of Men



自從歐洲難民潮失控後,我推介朋友們看Children of Men這部英國電影。小說寫於1992年,電影則於2006年推出。先此聲明,我並不特別喜歡看,因為它是那種為了闡述一種理念而拍的劇作,各種各樣的符號、隱喻會陸續登場,用來表達歐洲的被閹割,你的鼻子甚至可以聞到享廷頓文化衝突的氣味。

對我而言,這類電影就是,就是顯得略…為…生…硬,嗯,還有點兒教條。一開場符號們便魚貫而出 --- 無法生育的白人、懷孕的黑人女子、A號公路旁青蔥的橡樹林、成群湧至的難民、倫敦南岸的現代裝置藝術、古典音樂、恐怖主義襲擊、etc, etc,etc... 訊息眾多,目不暇給。




可以想像參與拍攝這部電影的英國人,當年在學院的時候就和我一樣,為了一丁點兒份量的作品,要向教授們繳交一萬字的理念,所以我們總是捧著一本厚厚的workbook.

雖然我通常會喜歡更為任性一點的電影,但是非常奇怪,這部電影不知不覺的看了五、六次。原因之一當然是有線電影台不厭其煩的重播又重播,原因之二是我居然也沒有轉台,任由它塞進我腦中一次又一次。

為什麼呢?也許是它描述的歐洲末日可能是準確的?尤其是近來,中東難民的湧入和電影情節是那麼相似?





也許是它揭示的那種文明被摧毀的不安?我向朋友推介這部我自己也不能說是很喜歡的電影,於是只能用一種更為輕鬆的角度來提供解釋 --- 我非常喜歡Michael Caine的林中木屋。不過,當我脫口而出時,立即察覺自己仍舊中了符號的埋伏---這不僅是我喜歡的地方,它同樣是一種文化的縮影,木架上的new age音樂、藏書、牆上的攝影作品、梳發旁陪伴主人的一條狗、還有屋外鋪滿落葉的橡樹林。

這就是英國,一種文化的理想之境。我沒有轉台,大概是因為當這間木屋和它的主人遭遇沒頂之災時,我的確感到由衷的可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