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

攝影:如果只剩一枝鏡頭



我的第一枝鏡頭,就像大部份初學攝影的人一樣,是一枝廉價的標準變焦鏡,尼康的36-72 zoom E系列。它最後去了何處,我不記得了。

用了一段時間,因為不滿意f3.5的小光圈,和不夠廣角,和不夠銳利,於是買了一枝28毫米自動對焦鏡頭,配上F801S去新疆旅行,然後去蒙古,去英國。這個搭配小巧而結實,那時候作為窮學生,是很劃算的選擇,現在回想起來仍感懷念,當初真不該賣掉。

再之後因為工作需要相機換成了EOS1N,鏡頭也全部「升級」成了2.8光圈的變焦鏡,從16毫米到200,該有的全都有,專業也不過如此。


50毫米標準鏡是在中途某個時段加入我的相機袋的。最初是尼康的F1.8自動鏡,幾百港元,夠平宜。後來換成EOS的F1.4自動鏡,現在最常用的是尼康的手動F1.8餅鏡,富士的F1.4。

一直有種理論說標準鏡和人眼的視角最接近,我個人不同意這種觀點。去年我從英國淘回來的蘇聯Zenit相機,配備的標準鏡是58毫米。我猜蘇聯地廣人稀,所以人的視覺便需要稍微增加一點壓縮感。相反在香港這種擁擠的地方,我個人的視角似乎是要在35毫米以下。所謂人的自然視角,是要視乎生活環境的。

標準鏡之所以是標準鏡,是因為用它走前幾步可以拍特寫,後退幾步可以拍環境。你有可能以來這是一枝35毫米,也可能以為這是一枝85毫米。表面上最為平常,其實可以能他人所不能。尤其是早期鏡頭選擇較少的時候,這是一機一鏡的最好選擇。




慢慢的,一般都是在用這枝鏡頭。如果最後只剩一枝的話,恐怕也不會做其他選擇。如果深究原因,我會說,因為只有這枝鏡頭,才能發現世界最精彩的一面。

攝影無非分兩種,一種是把平庸拍成美,另一種則是把平庸拍成平庸,美拍成美。我應該是屬於後者,因此不需要營造什麼,也不需要突出什麼,不需要理會技巧、構圖、打燈、曝光,只需這樣一枝平常的標準鏡,去討論拍什麼?為什麼?

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

影像日記:二O一九年的第一個十天

也許最初我們都只是想拍下
我們看到的美麗事物,
然後我們開始拍攝我們
可以看到的事物,
然後無論我們拍什麼,
好像都有一種美,
尤其是每年開始的那幾天。














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

影像日記:2019年快樂





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,我沒有發過文。在這隨時隨地可以用社交網站發文發圖片的年代,用部落格似乎正在變得多餘。然而我還是喜歡這樣長篇大論的寫文字,講照片。

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,其實我仍舊是一直身邊伴隨著某部相機,一直在拍照,用數碼,用膠片。用M43,富士,Nikon F2,甚至是Mamiya的6x9。

我一篇博文也沒發,是因為天氣轉冷之後,感到身體承受不了,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思緒也停頓了。似乎要慢慢的,把一些遺忘的東西撿回來,從對一部相機、一種菲林的認識,到我究竟曾想過做什麼?

其實,不時有在網上結識的朋友,問我是不是專業攝影師?我會說是的,因為我的確曾經取得過攝影學位。同時又不是,因為我不為任何人工作,只服務我自己。

祝所有看我網頁的朋友新年快樂,其實我也沒有想到,在地球上某個遙遠的角落,會有這些我沒見過的朋友在follow。部落格的尷尬之處,是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說一句話,結果我就成了獨角戲。

我祝大家都像我一樣,有專業級的愛好,不必向任何人交差,而只需滿足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