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

影像日記: 進擊的松鼠



在我的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陪大威外出的時候,是不時會接觸到各種小動物。因此,我還繼續維持一套m43相機系統。


說m43的影響素質已直逼full frame,對不起,我認為是吹牛。在光照亮良好,而且反差不至於太高時,用頂級鏡頭是可以拍到一些較好的影像,但仍舊和大底片差了一大截。




但是當一隻松鼠在你前方的牆上飛奔,然後張開四肢奮力一搏的時候,如果不是隨身帶了一部小巧而又快速的EM1 Mark II,搭配12-100大變焦F4光圈鏡,我是沒有辦法拍到這張照片的。



如果是成像素質更好的相機,加上等效200毫米的鏡頭,那般的重量,就不可能無時無刻輕鬆帶在身邊。那樣的話,我就無法與大家分享拍攝這隻進擊松鼠的快樂。


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

影像日記:今秋

只有在偶然
舉起相機那一刻,
才察覺
風依然海依舊,
浮雲故我山自在,
而我們卻可能
回不去了。

















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

閱讀:亂世讀本


很久沒有寫文,一來是因為要搬離生活了二十年的家,二來是因為目前香港的局勢,已經沒有誰還可以置身事外,我們很多人的生活都會深受影響。

如果我的生活因此發生變化的話,首先想到的是齊瓦哥醫生在冰冷的桌前,一邊寫詩一邊聆聽狼嚎。是的,我很想可以重抬閱讀。

在執抬舊居的空檔之間,今天特意去了尖沙咀誠品。哦,好像英文書大幅減少了,有這麼糟糕嗎?也許只是我的錯覺?

我買了一直想看的史達林傳記。然後,我還想看英國史學家尤金羅根的阿拉伯人史。此外還有日本史學家加藤阳子的《日本為何選擇了戰爭》。

居然都是歷史。我一直認為,歷史的最基本定義,固然是關於哪些人在哪個年代做了哪些好事和壞事。然而最重要的定義,是關於人性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反應。我們都可以是好人,然而只要時不我予,也同樣可以是惡魔。

因此我向往齊瓦哥經歷過的那種遠離人群的寒夜,無論結局是什麼。


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

影像日記:尼康F2,柯達的黃,雨天的藍。



尼康F2應該算是我最愛用的相機,
不僅是因為它的重量,
還有那種在假日的上午睡醒,
無需為相機充電就可以隨意外出的舒適感。



趁著去香港島,
特別到灣仔找尋朋友介紹的一家菲林沖矖店,
店家看見我手裡的F2說,
下雨天還拿出來拍。
我說,沒什麼,
相機這東西只要經常用,
雨天、什麼天都沒有關係。
相反你把它好好放起來,
哪怕是放進防潮箱,
其實都會壞掉。




對方聽罷連連點頭說:
「尤其是機械機。」
看來大家都玩相機的老司機,
新手不要亂學哦。
出了店門向著人頭湧湧的銅鑼灣方向走,
邊走邊上了一卷KodakCokorPlus200度菲林,
想看看雨天的藍和柯達的黃,
會混合出什麼……

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

攝影:選相機要秤斤計兩



個人認為,數碼時代不僅令嚴格意義上的相機死亡,同時也令攝影作為一種語言而瀕危。其中一個原因,在於現下的世人把像素列為選用相機的標準,而實際上我認為,重量才是選擇相機的更重要標準。

例如,街拍機、文青機的重量,最理想的要在六百克左右,這樣長時間挂在身上也不會感到有負擔。如果要考慮弱光條件,機身需要稍微沉一些,以確保穩定,然後鏡頭光圈要大一點,八百克至一公斤,應該到了極限。過了這個重量,街拍會變成刻意拍,文青更是沒有辦法玉樹臨風。


旅行,如果是深度攝影愛好者,一點五公斤,超過了就不再是旅行,而是變成了貨運。

兩至三點五公斤,專業攝影師。對他們來說,相機首先要可靠,數千次快門等閒事,因此相機要結實,而結實意味著沉重。此外還要反應夠快,功能齊全。要用大光圈變焦鏡,既要影相又要拍片,因此要防抖,機身、鏡身因此要內置各種電路。

換言之,對於專業攝影師,重量其實是一種專業化的代價和無奈。如果到了三點五公斤以上,再專業也會吃不消。因此專業攝影師,其實都是想方設法減重。



三點五公斤以上,大敍事、靜拍、永恆題材。

記得當年在英國學攝影,用5X4 Linhof。導師給我們每人發三張底片,各自搵食。眾人半小時內全都拍完回黑房,興沖沖打算沖片。導師瞪眼說:「媽的,我給你們拍大半天的。」

相機到了這個重量,你要用腳架,加起來可能十多公斤,底片也只有數張,不能像小文青那樣天真無邪的左一張,右一張。因此你不能拍一閃即逝,而是拍恆定不變。恆定不變,講的就是時間。


大陸有個攝影人叫張克純,就是用Linhof。我依稀記得他說,有時候感到挫敗,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,但是第二天一早,他又背著相機上路了。現在你明白嗎?因為那相機太沉重,成了苦行僧的活,跟像素毛關係都沒有。




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

攝影:如果只剩一枝鏡頭



我的第一枝鏡頭,就像大部份初學攝影的人一樣,是一枝廉價的標準變焦鏡,尼康的36-72 zoom E系列。它最後去了何處,我不記得了。

用了一段時間,因為不滿意f3.5的小光圈,和不夠廣角,和不夠銳利,於是買了一枝28毫米自動對焦鏡頭,配上F801S去新疆旅行,然後去蒙古,去英國。這個搭配小巧而結實,那時候作為窮學生,是很劃算的選擇,現在回想起來仍感懷念,當初真不該賣掉。

再之後因為工作需要相機換成了EOS1N,鏡頭也全部「升級」成了2.8光圈的變焦鏡,從16毫米到200,該有的全都有,專業也不過如此。


50毫米標準鏡是在中途某個時段加入我的相機袋的。最初是尼康的F1.8自動鏡,幾百港元,夠平宜。後來換成EOS的F1.4自動鏡,現在最常用的是尼康的手動F1.8餅鏡,富士的F1.4。

一直有種理論說標準鏡和人眼的視角最接近,我個人不同意這種觀點。去年我從英國淘回來的蘇聯Zenit相機,配備的標準鏡是58毫米。我猜蘇聯地廣人稀,所以人的視覺便需要稍微增加一點壓縮感。相反在香港這種擁擠的地方,我個人的視角似乎是要在35毫米以下。所謂人的自然視角,是要視乎生活環境的。

標準鏡之所以是標準鏡,是因為用它走前幾步可以拍特寫,後退幾步可以拍環境。你有可能以來這是一枝35毫米,也可能以為這是一枝85毫米。表面上最為平常,其實可以能他人所不能。尤其是早期鏡頭選擇較少的時候,這是一機一鏡的最好選擇。




慢慢的,一般都是在用這枝鏡頭。如果最後只剩一枝的話,恐怕也不會做其他選擇。如果深究原因,我會說,因為只有這枝鏡頭,才能發現世界最精彩的一面。

攝影無非分兩種,一種是把平庸拍成美,另一種則是把平庸拍成平庸,美拍成美。我應該是屬於後者,因此不需要營造什麼,也不需要突出什麼,不需要理會技巧、構圖、打燈、曝光,只需這樣一枝平常的標準鏡,去討論拍什麼?為什麼?

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

影像日記:二O一九年的第一個十天

也許最初我們都只是想拍下
我們看到的美麗事物,
然後我們開始拍攝我們
可以看到的事物,
然後無論我們拍什麼,
好像都有一種美,
尤其是每年開始的那幾天。














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

影像日記:2019年快樂





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,我沒有發過文。在這隨時隨地可以用社交網站發文發圖片的年代,用部落格似乎正在變得多餘。然而我還是喜歡這樣長篇大論的寫文字,講照片。

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,其實我仍舊是一直身邊伴隨著某部相機,一直在拍照,用數碼,用膠片。用M43,富士,Nikon F2,甚至是Mamiya的6x9。

我一篇博文也沒發,是因為天氣轉冷之後,感到身體承受不了,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思緒也停頓了。似乎要慢慢的,把一些遺忘的東西撿回來,從對一部相機、一種菲林的認識,到我究竟曾想過做什麼?

其實,不時有在網上結識的朋友,問我是不是專業攝影師?我會說是的,因為我的確曾經取得過攝影學位。同時又不是,因為我不為任何人工作,只服務我自己。

祝所有看我網頁的朋友新年快樂,其實我也沒有想到,在地球上某個遙遠的角落,會有這些我沒見過的朋友在follow。部落格的尷尬之處,是幾乎沒有一個人會說一句話,結果我就成了獨角戲。

我祝大家都像我一樣,有專業級的愛好,不必向任何人交差,而只需滿足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