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

閱讀:最寒冷的冬天





一個偶然的機會下,去年底在深圳舊書城見到這本早就想看的書。即便是中譯本,仍舊是厚厚的,足有六百頁。歲末新年拿在手上閱讀,由於工作繁忙,每天只能向三八線推進一、兩頁,結果本以為春節前就能完成的閱讀,變成永遠啃不完的磚頭。直至春去夏來,今年訂的其他書目已經積壓成堆,手中仍在糾纏著這本,不由得慨嘆自己在「錯誤的時間,錯誤的地點,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﹗」



接受了這是一場持久戰的現實,閱讀的速度就更慢了。往往是深夜帶著愛犬在街上遊走一圈後,回到家中看上數頁就作罷。直至這幾天,中美兩國在南海軍事對峙升級之際,突然發現自己翻到了最後數頁。關於韓戰/朝鮮戰爭,中美兩國史學家的書都看了些,感覺作者是在« 漫長的戰鬥»的基礎上寫的,因此本來不期望有太多的收穫。然而一百頁,两百頁的看下去,慢慢意識到這本書涉及的層面之大,遠遠超出我的想像。


例如,它甚至用了一個章節,描述麥克阿瑟父親的一生。我得承認這段文字的價值,不僅交代了麥氏率領美軍占領亚洲的思想和精神狀態,亦透過講述美國在菲律賓的殘酷鎮壓,揭示美國在亞洲活動的本質。同時亦提到了二戰時期麥氏與羅斯福總統的勾心鬥角。


這本書還嘗試探討了美國突然躍升為超級大國,其民眾及當權者的心理狀態。民主黨政府放棄了中華民國, 甚至幾乎放棄朝鮮半島,皆反映這個在倉促中成為世界領袖的國度,其全球戰略一開始就帶有短視和多變的色彩,更受到持續的黨爭困擾。


它同時提出了一種觀點: 毛澤東并非因為出兵朝鮮半島,而喪失了統一台灣的機會。相反,正因為他意識到解放軍尚無力打一場橫渡台海的兩棲登陸戰,因而改為選擇在朝鮮半島打一場威懾性陸戰。此一觀點不無道理:毛澤東雖未能奪下台灣,但卻穩住了東北。


這本名為« 最寒冷的冬天»的書,其實并不是關於冰天雪地的前線,而是著墨於在遠離戰場的東京, 華盛頓,北京和莫斯科的政治巨頭們如何塑造了這段歴史。換言之這本書認為韓戰并非歷史的必然,如果華盛頓的政客們願意放棄意識型態之爭,與蘇聯搶奪中共的友誼;金日成願意聽北京的勸告,放棄吞併南韓的野心;麥克阿瑟不是駐日美軍司令;斯大林沒有信錯金日成; 等等,中美兩國的士兵們也許就不需殺個血流成河。然而可能歸可能,歴史卻往往是喋血的。


更重要的是,這本書嘗試揭示美國是如何成為今天這個超級強權的。在第365頁,作者做了一次總結,由韓戰、越戰到伊拉克戰爭,皆有一條定律,即首先是軍隊和政府高官提供錯誤情報,白宮繼而操縱媒體、公眾和國會,而國會基於政治目的支持戰爭,把美國引向一次又一次的災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