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

夢想號相機:一個蘇聯人的攝影方式【3】

攝影其實可以是一種歷史的體驗,例如舉起一部Zenit相機拍攝,你可以體會到蘇聯式的美學。例如它會配上一副黑色的牛皮套,我猜這是在冰天雪地下拍攝的一種必須。例如它的標準鏡是58毫米,我猜這是因為俄羅斯地廣人稀,蘇聯人在取景的時候,會期望拉近與背景的距離。反之在擁擠的香港,我們都想拉開彼此的距離,往往連20毫米都還嫌不夠遠。



八十年代的蘇聯透過對外出售能源,經濟一度空前繁榮,人民不僅擁有免費教育和醫療,而且開始追求西方的生活水平,因此開始要汽車和相機這類消閒用品。但是,我相信那個年代的蘇聯人,可能會更期望擁有一部日本相機,至少不必自已修理。同一時期,日本工匠打造出來的相機,包括Nikon F 和F2系列,號稱為不會壞掉的相機,差距可想而知。

Zenit的外型無論再漂亮,對焦卻是一件苦差。即使是在陽光下,我仍舊感到難以判斷是否對準焦,結果很多情況下是看著鏡頭的焦距刻表來估算,所幸底片沖出來後大多數還是很清晰。




因此在那個年代,蘇聯人恐怕是一邊破口大罵,一邊拍照,但到最後,相機畢竟還是乖乖地交出了照片。而且當時在蘇聯買一卷膠片應該仍是昂貴的,每一張照片都應該是拿穩相機,珍而重之的拍,這樣才能得其真粹。

有一種理論,認為對西方消閒物品的比較,激化了蘇聯人對政府的不滿,迫使政府改變計劃經濟的方向,投下巨額金錢滿足人民需要。再加上阿富汗戰爭等其他因素,蘇聯進退失據,最終在休克治療中倒下。

諷刺的是,蘇聯人民對西方生活的向往,其實是從電影、文學等途徑獲得,而非一種現實的體驗。換言之,其實西方也有窮人,並非人人住洋樓,養番狗。蘇聯瓦解,市場崩潰,日本相機、歐美電器是應有盡有了,但人民其實買不起,而且原來享有的住房、醫療、教育也一概沒有了。

Zenit是那個時代的產物,事隔蘇聯倒下近三十年,居然能遇上一部保養得幾乎全新的蘇製相機,令人感慨。



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

影像日記:大威在海邊

帶著大威去了一趟海邊,
不喜歡水的他,
卻出乎意料的異常喜歡海。
相機是GX7,配一枝
Nikkor 200毫米手動鏡。
遠遠的對準焦,
看著他興奮地追逐白浪,
似乎這裡是他天然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