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

論相機:M4/3的前世今生(2)

西安小雁塔,gx7,14mm f2.5。

像外科手術般切除光學取景後,「無反」相機誕生了。它帶給我們最主要的變化是什麼呢?

好比我坐在自己的客廳裡,本來面對一扇明窗,窗外綠樹如茵,鳥雀成群。我可以這樣看一個下午,也不會覺得厭倦。可是突然,這扇窗被老伴換掉了,改為一部播放實時影像的高清電子屏幕。然後廣告文宣也來了,這不僅是廠家的廣告,還有雜誌,特別是日本雜誌(他們基本上就是一條完整的營銷線)。什麼電子屏幕比原來的實景優秀多了,能夠提供原來的窗子提供不了的功能,既清晰又明亮,嗯,有了它,從此安心多了,真是一個萬全的選擇。嗯……

反正,不接受這個電子黑箱的人,就會顯得固執和落伍。不過現實是,我可以面對一個下午的窗景,但生理上,我受不了看一個下午的電視。當然,我只是小眾,也許大部份人都會開開心心把自己的窗子換掉,然後交口稱讚,好。


廣州,gx7,20mm f1.7
關於光我就囉嗦到這裡,總而言之,廠家在切除相機的光學元素時,也削弱了攝影的特質,結果反過來,也令相機更容易被手機取代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M4/3廠家在推出無反,獲取了一定市場份額後,亦沒有考慮重塑相機的光學元素,結果你不做別人做,至少富士做了。

M4/3無反誕生後,O、P兩家廠便展開了市場拓展之旅。O家在爭取專業市場的同時,推出了復古系列,現在稱之為「文青機」。文青機的特點是,它的價格可以直逼入門級全片幅單鏡反光機。但你花的錢,相當一部份是用於打造相機的復古風格。

我試用過近兩年風頭很足的一部文青機,整個過程就是體驗一部無反如何模擬中古相機拍照。換言之在你和拍攝對象之間,多了一段模擬,或者說是文青的過程。如果你就是喜歡這個過程的話,那就好。不過對我而言,那個電子取景器,真的太小了。

P家在率先推出GF1後,聲勢一時無兩,但在GF2後,我覺得它開始主攻女性市場,相機變得女性化。我覺得這是個令人遺憾的轉折點,最後它終於回過頭轉攻半專業市場,推出了GX1。那是一部價廉物美的好相機,然後相繼推出了GX7、GX8。

gf2, 25mm f1.4

我採用GX系列,是因為它簡單實用,令我可以更直接考慮攝影本身。GX8推出的時候,市場對它的機身較大感到不解。但我卻早覺得有此可能:因為論小,它鬥不過手機,只能轉身追專業和半專業消費群。面對感光板較小等局限,它的對策就是發展大光圈專業鏡頭。

P廠在推出無反不久,就與Leica合作生產一系列L鏡頭,這也成為它的主要賣點之一。現在更推出了12MM F1.4這類重量級作品,然而這種鏡頭安裝在原來的小型機身上,就會變得不協調。再加上4K攝影等等,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遠攝鏡頭,機身大些會更方便各種操控的佈局,因此便出現了本來主打小巧的所謂「微單」,居然自動增大了。


gx7, 25mm f1.4
如此一來,機身增大了,某些鏡頭和機型的價錢追上了APS甚至全片幅單反。怎的,還是微單嗎?消費者願意買單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