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

論相機:我們為什麼要測評?

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富士XE3的測評,文字寫得頭頭是道,怎麼糾結,怎麼不好,看得我心慌慌,真覺得自己追不上時代了。然後往下看他試拍的照片,哇,禁不住笑出聲來。寫相機測評,首先也應該學一下照相吧?


相機這回事,其實是個有沒有得選擇的問題。在一九六八年的春天,寇德卡手裡面只有一部東德相機。他在一星期內拍了幾千張照片,那部相機居然也完成了使命。

我在倫敦看過寇德卡的布拉格之春影展,每張照片都放大到廿四寸以上,震撼程度比他到西歐後用徠卡拍的照片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因為那七天雖然沒有徠卡訂製的相機,但卻是寇德卡畢生遇上的高峰,他用什麼相機都能拍下自己一生最好的照片。

再說安塞‧亞當斯,深夜驅車,在荒野上看見一輪圓月。單有8x10片幅相機其實還不夠,他用了分區曝光法,而且也還不夠,回到黑房沖膠片,配藥水顯影,要抑制高光,才能在底片上留下一個有細節的夜景,而又不致令月亮曝光過度。

亞當斯精通鋼琴,他的分區曝光法其實就是受到音樂中key的啟發。相機只是他整個照相過程的一個環節,從預視、曝光到黑房,他玩的其實是音樂。



還有Edward Weston,和亞當斯一同登Yosemite拍照,一人一部8x10。相對亞當斯的精打細算,此君轉眼就把自己的底片拍光了,然後要跟亞當斯借。亞當斯拍的是大風景,Weston則是一些較為抽象的細節,他根本不在乎精確曝光,但喜歡他的人,並不比喜歡亞當斯的人少。

同一部相機落到不同的人手中,就會有不同的風格和經歷。相機測評如果不考慮這些相對的因素,其實沒有實際意義。當然,我們總可以說,測評也是基於我們的個人體驗,沒有必要那麼高深,那至少學點攝影基本知識吧。

例如我常看到一些測評說某部相機的成像不夠純淨,或是略嫌骯髒。我看測評的照片,卻覺得這往往是因為曝光不準確造成。而且,一部相機能處理的曝光寬容度和反差也是有限度的,使用者要了解這個限度。



回到最初的話題,我說相機是一個有沒有選擇的問題。有的時候,我們身上連相機也沒有。就像上面的這張照片,當時我一抬頭,一舉手就拍下,用的是隨身的iphone 5s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